resentful 怎么读
resentful[英][rɪˈzentfl] [美][rɪˈzɛntfəl]
生词本
简明释义
adj.感到愤恨的,表示愤恨的;厌恶的;易发脾气的,易怒的
比较级:more resentful最高级:most resentful
以下结果由 金山词霸 提供
柯林斯高阶英汉词典 网络释义 同反义词
1.ADJ-GRADED怨恨的;愤慨的;憎恨的If you are resentful, you feel resentment.
At first I felt very resentful and angry about losing my job…
起初我对丢掉工作感到非常怨恨和恼怒。
He turned away in sullen, resentful silence.
他闷闷不乐、心怀怨恨、一言不发地转过身去了。
形容词“悻悻然”是什么意思
悻然
xìngrán
[angry] 怨恨愤怒的样子
悻悻
xìngxìng
[angry;resentful] 怨恨失意的样子
本镇因一时过慎,其策未即举行,彼悻悻逃去。——《画图缘》
上面的截自金山词霸,悻悻然的本意,由此可见。
悻悻离去是什么意思
“悻悻离去”读音xìng,汉语词语,基本意思为带着怨恨愤怒离开。
悻:
【注音】:xìng
【悻然】:怨恨愤怒的样子 。
【悻悻】:怨恨愤怒的样子:悻悻而去;失意的样子;悻悻而归 。
【悻悻而去】带着怨恨愤怒离开。 或者很失望地离去。
例句:
天黑了,还找不到五瓣儿丁香,只好悻悻而去。
扩展资料:
其他形容“怨恨”的成语:
1、藏怒宿怨 [ cáng nù sù yuàn ]:
藏、宿:存留。把愤怒和怨恨藏留在心里。指心怀怨恨,久久难消。
出处:
战国·邹·孟轲《孟子·万章上》:“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
例句:
为人要心胸开阔,藏怒宿怨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
2、恨海难填 [ hèn hǎi nán tián ]
恨海:怨恨如海;难填:难于填塞。比喻怨气难平。
出处:
《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3、怨声载道
载:充满。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人民群众普遍强烈不满。
出处:
《后汉书·李固传》:“前孝安皇帝内任伯荣、樊丰之属;外委周广;谢恽之徒;开门受赂;署用非次;天下纷然;怨声载道。”
例句:
人们对于乘车难的问题意见很大,真可谓怨声载道。
4、怨气满腹 [ yuàn qì mǎn fù ]
胸中充满了怨恨的情绪。形容怨愤之气极大。
出处:
《后汉书·祭祀志上》:“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
“不满“用英语怎么说
不满
[词典] dissatisfied; discontented; resentful; be critical of; discontentment;
[例句]食物和补给的不足造成士兵的不满。
Lack of food and supplies caused disaffection among the soldiers.
“悻悻地走了”是什么意思
悻
xìng
《动》
(形声。从心,幸声。本义:恼怒的样子) 同本义 [angry;resentful]
谏于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面。——《孟子·公孙丑下》
又如:悻动(怒形于色)
悻
xìng
《形》
刚直 [firm and upright]
荡莽很悻,道之非耶?——唐·柳宗元《东明张先生墓志》
又如:悻直(刚直;亦指刚愎固执);悻切(刚直)
固执 [self-willed]
仄闻长者言,悻直非养寿。——宋·苏轼诗
又如:悻直(固执,任性)
悻悻
xìngxìng
[angry;resentful] 怨恨失意的样子
本镇因一时过慎,其策未即举行,彼悻悻逃去。——《画图缘》
造句:
本想捷足先登,告诉你答案。却不料被人抢占先机,我只好惺惺而归。
悻悻的是什么意思
悻悻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xìngxìng,形容怨恨失意的样子;也用来形容刚愎傲慢的样子。
出自: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二折:“他见我这日出门时节,竟自悻悻然去了,说也不和他说一声儿,必然有些怪我。”
示例: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二:“宋蚦摆出一副威严的架势,悻悻地道:‘喔,真反了!谁敢违抗,我就抓起来。’”
扩展资料:
悻悻的反义词:
镇定
镇定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zhèn dìng。一指保持着冷静的状态;二指遇事沉着,不慌乱;三指镇压,平定;四指推拿手法名。
出自: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二回:“他却阳为镇定,仔细摩挲了一回,突然向工人道:‘这妖言不足信,快与我击断此碑!’”
示例: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二节:“我们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
近义词:
怒气
愤怒的情绪。
出自:明 施耐庵《水浒》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林冲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
示例:巴金 《灭亡》第十五章:“两位警察先生似乎打够了,现在怒气没有了,心里在盘算未来的奖赏。”
解释词语意思:悻悻而归
悻
xìng
《动》
(形声。从心,幸声。本义:恼怒的样子) 同本义 [angry;resentful]
谏于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面。——《孟子·公孙丑下》
又如:悻动(怒形于色)
悻
xìng
《形》
刚直 [firm and upright]
荡莽很悻,道之非耶?——唐·柳宗元《东明张先生墓志》
又如:悻直(刚直;亦指刚愎固执);悻切(刚直)
固执 [self-willed]
仄闻长者言,悻直非养寿。——宋·苏轼诗
又如:悻直(固执,任性)
悻悻
xìngxìng
[angry;resentful] 怨恨失意的样子
本镇因一时过慎,其策未即举行,彼悻悻逃去。——《画图缘》
造句:
本想捷足先登,告诉你答案。却不料被人抢占先机,我只好惺惺而归。
resentful,这是什麽意思
resentful
英[rɪˈzentfəl] 美[rɪˈzɛntfəl]
adj.
1.感到愤恨的, 表示愤恨的, 憎恨的
愤懑 这词对吗
对,
【词语】愤懑
愤懑
【拼音】 Fèn Mèn
【注音】ㄈㄣˋ ㄇㄣˋ
【解释】◎ 愤懑 fènmèn
[resentful] 气愤;抑郁不平
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充满了愤懑的情绪。
编辑本段
引证解释
1. 亦作“ 愤满 ”、“ 愤闷 ”。抑郁烦闷。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后汉书·蔡邕传》:“臣不胜愤满,谨条宜所施行七事表左。” 南朝 宋 谢灵运 《庐陵王墓下》诗:“道消结愤懑,运开申悲凉。”
唐 白居易 《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愤闷胸须豁,交加臂莫攘。”
宋 欧阳修 《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君﹞日益读书,大涵肆於六经,而时发其愤闷於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 温传昭 《晴转多云,有雷雨》:“ 笑和尚 心头甜蜜蜜的,往天积在心里的愤懑全部烟消云散了。”
2. 愤慨,气愤。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养生》:“吾见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懑。”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吴门秀士书》:“ 姚江 生擒 汉 奸头目二十馀口,悉纵之回。此真驽骀才,令人愤懑。” 柯云路 《三千万》:“可是,敷衍的客套,官样的文章,却使 丁猛 愈来愈愤懑。”
参考资料
1. 释义 .汉典[引用日期2012-11-28].
2. 基本解释 .在线新华字典[引用日期2012-11-28].
愤和忿有什么区别吗
愤和忿意思相近,但是有区别,具体如下:
一、侧重点不同
1、愤表示憋闷情感的宣泄。侧重于心情的宣泄。
2、忿表示心绪散乱。心中乱麻一团。情绪糟糕。侧重于心情的乱。
二、基本信息不同
1、愤
拼音:fèn;部首:忄;四角码:94082;仓颉:pjto;86五笔:nfam;98五笔:nfam;郑码:UEEL;统一码:6124;总笔画数:12;笔顺:442121222534。
2、忿
拼音:fèn;部首:心;四角码:80332;仓颉:cshp;86五笔:wvnu;98五笔:wvnu;郑码:OYWZ;统一码:5FFF;总笔画数:8;笔顺:34534544。
三、字源不同
1、愤
文言版《说文解字》:愤,懑也。从心,贲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愤,内心充满怒气。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贲”作声旁。
2、忿
文言版《说文解字》:忿,悁也。从心分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忿,心绪散乱。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分”作声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