桧风·羔裘

桧风·羔裘

[先秦] 佚名

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岂不尔思?我心忧伤。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分类标签:诗经

翻译

译文

穿着羊羔皮袄去逍遥,穿着狐皮袍子去坐朝。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忧心忡忡整日把心操。

穿着羊羔皮袄去游逛,穿着狐皮袍子去朝堂。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想起国家时时心忧伤。

羊羔皮袄色泽如脂膏,太阳一照闪闪金光耀。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心事沉沉无法全忘掉。

注释

羔裘:羊羔皮袄。逍遥:悠闲地走来走去。

朝(cháo):上朝。

不尔思:即“不思尔”。

忉(dāo)忉:忧愁状。

翱翔:鸟儿回旋飞,比喻人行动悠闲自得。

在堂:站在朝堂上。

忧伤:忧愁悲伤。

膏(gào):动词,涂上油。

曜(音耀):照耀。

悼:悲伤。

参考资料:

1、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83-285 2、戴元初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80-282

赏析

  古今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全诗表达了身处末世的臣子深切而无奈的心痛感觉及深切思虑。

  诗首章“羔裘逍遥,狐裘以朝”两句看似叙述国君服饰,但言语间充满感情色彩。钱澄之分析说:“《论语》:狐貉之厚以居。则狐裘燕服也。逍遥而以羔裘,则法服为逍遥之具矣。视朝而以狐裘,是临御为亵媟之场矣。先言逍遥,后言以朝,是以逍遥为急务,而视朝在所缓矣。”(《田间诗学》)这段分析为读者更深一层地理解诗旨提供了门径。即便是大国之君,身处盛世,不以仪礼视朝,不以国事为务,犹为不可,更何况当时桧国“国小而迫”,周边大国正虎视眈眈,存亡生死危在旦夕,处境如此而不自知,不能不让人心存焦虑。“岂不尔思,劳心忉忉”,这是身处末世的臣子深切而无奈的心痛感觉。

  第二章诗意与第一章相同,但在回环往复中更让人感受到诗作者对国之将亡而桧君仍以逍遥游宴为急务的昏庸行为的幽远绵长之恨。

  诗末章一改平铺直叙的路子,选取羔裘在日光照耀下柔润发亮犹如膏脂的细节性情景,扩展了读者的视觉感受空间,使诗人的心理感受有了感染读者的物象基础。在通常情况下,面对如此纯净而富有光泽的羔裘,人们会赞叹它的雍容华美和富丽堂皇之气,但在诗人为读者提供的独特的情景上下文中,如膏脂一样在日光下熠熠发亮的羔裘是这样的刺眼,令人过目之后便难以忘怀,这难以忘怀之中又无法抹去那份为国之将亡而产生的忧愤之情。“岂不尔思,中心是悼。”意思是:不为你费尽思虑,怎么会离君而去心中却时时闪现那如脂羔裘呢?思君便是思国,作为国之大夫,无法选择国之君主,只能“以道去其君”,但身可离去,思绪却无法一刀两断,这便是整首诗充满“劳心忉忉”“我心忧伤”“中心是悼”层层推进式的忧伤和愁苦的历史原因。

  全诗没有风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叙事也显得急切且繁复,但从这近乎祥林嫂式的絮叨中确实可以感受出诗作者的深切思虑。

参考资料:

1、戴元初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80-282

随机看看

晚秋郊居八首

[宋代] 赵蕃
九日黄花信昔谈,是身何自见江南。

故今开晚方为贵,失所胡为浪不堪。

送少保大司马王公驰驿归蒲州

[明代] 欧大任

中朝枢筦上台尊,玉帐三移镇北门。五部单于趋受印,百蛮乌浒率称藩。

青山新乞王官谷,绿野先开晋国园。白首丹心天亦鉴,更条边事答皇恩。

茂州道中

[明代] 董其昌

春晚花飞欲尽时,轮蹄争凑药王祠。不知扁鹊游燕日,肯信人间俗可医。

暮春

[宋代] 沈说
燕翼初乾渌满池,桑阴收尽麦黄时。

一年春事又成梦,几日愁怀欲废诗。

料理病身尝药遍,揩摩睡眼看书迟。

悠然独倚阑干立,花下狸奴卧弄儿。

边城秋感九首 其七

[清朝] 戴亨

风雪连宵走百灵,将军猎队出郊坰。呼鹰马去冲云起,射虎人归带血腥。

刘向有才虚对策,儿宽无遇但横经。顿思投笔从戎伍,破虏功成早勒铭。

访旧七首 其一 慈仁寺松

[清朝] 陈宝琛

慈仁寺燔行十稘,突见丹碧成崇祠。虬松两三犹旧姿,自我不见常汝危。

身历浩劫兀不知,却对霜鬓怜吾衰。吾衰乃有看汝时,昔日同游存者谁?

张叟先来闻有诗,可能雪中持一瓻?亭林龛前斟酌之,仰读乾隆御笔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