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藻

鱼藻

[先秦] 佚名

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
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
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居。

分类标签:诗经咏物写鱼

注释

译文

鱼在哪儿在水藻,肥肥大大头儿摆。周王住在京镐城,欢饮美酒真自在。

鱼在哪儿在水藻,悠悠长长尾巴摇。周王住在京镐城,欢饮美酒真逍遥。

鱼在哪儿在水藻,贴着蒲草多安详。周王住在京镐城,所居安乐好地方。

注释

颁(fén):头大的样子。

镐:西周都城,在今陕西西安。

岂(kǎi)乐:欢乐。

莘(申):尾巴长的样子。

蒲:多年生草本植物,叶长而尖,多长在河滩上。

那(nuó):安闲的样子。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46-147 2、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86-287

赏析

  《鱼藻》,《诗经·小雅·鱼藻之什》的一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全诗三章,每章四句。这首诗赞颂武王饮酒的平和安乐,有颂古讽今之意。《毛诗序》以为“刺幽王也。言万物失其性,王居镐京,将不能以自乐,故君子思古之武王焉”,显然是以用为意,于诗本文无稽。

  诵读诗文,朴实中寓新奇,无论是语言技巧还是结构方式甚或是总体风格都与民谣相近,陈子展以为“全篇以问答为之,自问自答,口讲指画,颇似民谣风格”(《诗经直解》),可谓贴切之论。以此反观诗原文,那种根植于民间的新鲜活泼和摇曳多姿的诗风在雅诗中独显风韵。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每章前两句以“鱼在在藻”起兴,出语奇崛。一句四字而“在”字两见,颇具特点,对它的理解是正确诠释全诗的关键。若以冬烘之论视之,以为是凑足音节之举,不但在用法上显得笨拙,而且不合《诗经》语体。吴闿生《诗义会通》将“鱼在在藻”释为“鱼何在,在乎藻”,这样两个“在”字实为自问自答,全诗节奏以此为基调,欢快跳跃,收放有致。

  三章中每章第二句对鱼的形态描写,酷似现代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依于其蒲”则是鱼在藻中摇头摆尾,得其所需的全景式展示。三章并提,由特写至全景,构成了一组极具情节性和象征意味的鱼藻情趣图。而诗的每章后两句则是写王,“王在在镐”、“饮酒乐岂”,形式上只是语序颠倒,实则暗含活动顺序和因果。春秋时代,酒是富足后的奢侈品,因而也是欢乐的象征。若无“岂乐”的心绪则不会去“饮酒”。而在酒过三巡之后,那欢乐的气氛在酒香弥漫中显得更为浓烈。宴饮之景、欢乐之情跃然纸上。第三章的“有那其居”既是对大王居所的无限赞叹,也是对前两章因果关系上的照应。从视觉效果上看,也正是点和面、局部和全景的关系,与观鱼的空间转换一致,这样整首诗比兴和铺排和谐无间,浑然一体。

  通观全诗,“鱼”和“王”,“藻”和“镐”在意象和结构上严格对应,起兴之意昭然。但若止于此,则了无新意。先贤以为此诗“以在藻依蒲为鱼之得所,兴武王之时民亦得所”(郑笺)。虽然武王之说无以确证,但此说为读者揭示了鱼藻的另一层映射关系。诗人歌咏鱼得其所之乐,实则借喻百姓安居乐业的和谐气氛。正是有了这一层借喻关系,全诗在欢快热烈的语言中充分展现了君民同乐的主题。因此,从形式和内容结合的完美程度来考察,这首诗在雅诗中是较优秀之作。

更多

周仁甫挽诗

[宋代] 王炎
人物今难得,如君孰比肩。

干将锋立断,神骏气无前。

官不过为县,天胡啬与年。

空闻精爽在,庙食桂江边。

孤山雪中写望寄呈景山仙尉

[宋代] 林逋
璚树摇岑掠眼新,鲜飙时复飏珠尘。

此中自是蓬莱阙,何处更寻姑射人。

山水小景为孙太常题

[明代] 鲁铎

犹记当年过郢中,清溪周折碧山重。闻歌白雪阳春曲,深树层轩隔九峰。

陪吴正字赏花诗

[宋代] 邓深
名园无物不芳妍,上个篮舆缓绕旋。

曲径曲亭留客地,微云淡日养花天。

四时公举春为最,万事铨量酒是先。

管领风光须一醉,要看诗笔落云烟。

岁月晚

[宋代] 刘过
手种疏梅已发妍,相从三过客中年。

吾生岂得须如意,随处何妨且信缘。

风月心多时小醉,轩裳梦少且闲眠。

万人海里能如此,是自在禅并散仙。

次韵周国博不赴重九饮会见寄二首 其一

[宋代] 赵抃

嫩菊浮香酒泼醅,命俦欢饮郁孤台。如何兴会翻为恨,为欠车公一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