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森林观后感想之一二
对于小森林这部电影,第一遍看的时候,只关注着桥本爱做的好吃的,其他什么都没有关注。当时脑子里面的想法是:为什么日本的乡下设施都这么好?!他们的厨具为什么这么齐全?!他们做的吃的为什么都那么好看?!他们为什么都难手巧?!然后忽略了其他的点,以至于最后只记得吃的。
第二次看的时候,感触就不一样了,除了吃的,其实觉得它是一个教人成长的电影。女主因为在城市生活的并不如意,为了逃避生活才回到小森林,最后发现自己问题,然后成功找回自我的一个升华过程。面对问题,其实最怕的是自我逃避,只有自我正式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没事很喜欢说“实在找不到工作就回家种田”的我来说,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警示作用。
第三遍再看小森林,其实有点带着专业知识的角度看。小森林,一个很偏僻的乡下,但是电影的最后,女主和大家为了复兴以前的村落文化,不仅仅是美食,然后回来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就觉得日本这个国家都文化的传承很看重,并且还会做出合适的措施来保护它,让它保留特色。然后就会想到我们自己的国家,好像并没有这样强烈的手段去保护。其实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民众并没有那种意识去保护属于自己村落的文化。
小森林电影系列,我觉得是挺值得看得,虽然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想法,比如我同学就觉得很无聊。其实看美食就是一种享受,而且看美美哒的桥本爱简直是一种享受啊。最后尝试学习桥本爱做一些吃的给自己也是一种不错的享受。
《小森林-冬春篇》观后感
小森林这部电影到本周,就全部看完了,无论是夏秋篇还是冬春篇,这个电影给我总体的感觉就是很舒适。
冬天的小森大雪纷飞,白茫茫的一片看着让人凉爽舒适。当然应该也确实很冷。
冬天里的小森有什么好吃的呢?
首先是纳豆糯米团子,用大木锤敲打的糯米很筋道柔韧,然后加上用各种酱汁做的纳豆,将糯米揪成小块然后放进去一起热腾腾的吃,看着就特别好吃。并且纳豆中也要放入一根稻草为了能更好的结出粘液,这点感觉很奇特,他们会用稻草包起来纳豆埋入雪中。
孩子们也一起帮忙,大人们两个人中,一个敲打糯米面团,一个人敲打完用手揉捏面团。还一边说着,希望你变得好吃报答我们~
孩子们将埋进稻草里的纳豆埋入雪中,然后插上一根旗杆,大家一起祝祷:希望你变得好吃哦~
我觉得可能也是因为日本是个很多神佛的国家,他们才会和食物祷告,但是也因此变得感恩于食物,并且可以利用各种食材做到极致。
圣诞节的蛋糕,主角市子的妈妈从她小的时候就不庆祝圣诞节,但是她家里来客人的时候也曾经做过蛋糕。
是白色奶油包围的一块长方体简易蛋糕。里面是红色和绿色的馅儿,红色用的材料忘记了,绿色的是菠菜打成的酱做成的模型,不过市子后来做的是南瓜和菠菜吧,和她的两个好朋友一同分享的。或说我喜欢外面那层蛋糕,看着白白的好好吃的样子。
接着是冻萝卜,白萝卜切成长片穿起来挂在屋外,吃的时候拿进来化开,可以搭配很多东西吃,而这样晾着也不容易坏,可以吃很久。
还有柿子干穿起来挂着,想吃的时候直接吃或者切丝加入凉拌萝卜丝一起吃,像小吃一样。
曾经市子在市区工作的时候,因为菜很贵,她会在租用的小屋里自己种一些水萝卜之类的食材。自己做的煎蛋卷,放入蜂蜜特别可口,加上结出的小水萝卜,切开小口,当场腌制,然后放入一些蔬菜、煎蛋和厚蛋烧一般,还有烤制的饭团:上面撒上一层味增酱,烤一烤,便做好了。用一种粽子叶类型的东西包起来,就是便当,看着相当可口健康。
当然这里面也有她酸涩的一段恋情,那个吃了她亲手做的便当的男孩,因为她亲手为她织的毛巾,抱怨她就不能买一个给他吗?我想这种大概就是三观不合吧,我倒是很珍惜那个为你一针一线分外用心的手工者,而不是用金钱的来的“容易与便利”。
还有红豆做的红豆包、红豆饼,在冬天热气腾腾的吃起来,感觉就很暖和,我也是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了很多不曾了解到原始形态的农作物,比如红豆饱满的结在长毛豆一样的豆荚里,但是每个豆荚都长长的,很饱满。
看着市子用工具敲打出来的红豆,然后晒好,挑选出来放入玻璃瓶中保存,觉得这种自己一步一步做的工序复杂却能从中体验到一种丰富的始终感。
还有冬天吃热乎乎的面片汤,是不是也很赞呢,用笋片、牛蒡、芋头,胡萝卜、白萝卜等做成的酱汤,天冷时配着汤和米饭一起吃,铲雪完后来一碗,又暖和又解乏。
小森周边有很多野菜,于是腌制蕨菜也很方便,甚至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放入很多盐腌制,然后吃的时候需要用水泡,洗去盐,还要用水淖,最后当作小菜下饭之类都可以。
天妇罗的做法其实就是炸蔬菜,所以市子采摘各种植物都可以做一道简单的天妇罗,但是我还是喜欢她用卷心菜。
卷心菜的鲜嫩部分加盐蘸酱可以生吃就很好,而最外层干硬的部分也可以也可以做天妇罗,反而香甜有嚼劲。这也就是,没有不好的食材,只有善用的厨师~
当然了,市子失败的卷心菜蛋糕也不为一种尝试,她想卷心菜有甜味,那么有胡萝卜蛋糕,也可以有卷心菜蛋糕呀,于是她用鸡蛋、卷心菜打成糊状、生姜汁做的卷心菜蛋糕,但是闻起来……额,好熟悉的味道,结果小伙伴尝了一下,“啊……煎菜饼!”呵呵。
日本人好像很喜欢生吃一些东西,例如看村上春树的作品里常有新鲜的鱼在厨房里加工之前就切下来一部分直接品尝或者蘸酱油或者和米饭直接就吃起来,他们对于新鲜的东西好像特别青睐。所以市子将新鲜的土豆弄熟后趁热撒盐就吃起来,感觉也是这个道理呢~
还有就是用水芹和土豆做的土豆沙拉,土豆泥面包……统统都是土豆宝宝做成的,我也很爱吃土豆,嘿嘿。
春天里还有随手摘的野蒜和蒜苗、白菜上面的花苞剪下来,(因为花苞一直生长白菜就容易不好了),用盐烤鲑鱼浇上酱汁煮成的意大利面,真是特别美味~
市子的好朋友纪子,曾经和她吵架后带来了和好的咖喱饭,而市子发面后加入麦麸擀成小饼烤成了起泡的饼,啊……印度薄饼,馕~配着咖喱,一起吃米饭配咖喱,馕夹咖喱,俩个人吃的不亦乐乎~
最后说完了吃的,还有两个故事情节。
一个是纪子一边借砍柴一边骂上司,被爷爷听到了,教训她的一段话:
正因为你自己也有这些缺点,才不理解别人的缺点,在那里装清高,丢人!
很是发人深思,觉得我们何尝不也是挑剔别人时,往往很难想到这反而也证明了我们爱计较呢?一个包容的人才不会计较那么多。
另外一个,就是市子兜兜转转的离开小森回到小森的这些过程,她说过并不能单纯叫做原地转圈,而是螺旋,每一次多一点少一点,但是螺旋上升就是进步吧!
结局应该是五年后,市子再次回到了小森,而这一次,我相信,她早已知道了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小森林冬春篇》观后感
冬春篇没有了夏秋篇的欢快,有了一些忧愁,主角开始思考面对人生。
主角市子曾经觉得自己的妈妈做菜不花心思,后来在自己亲身实践下才发现,其实妈妈花了很多心思,反倒是自己没花心思。
另一个画面是市子因为自己的好朋友要吃某菜,就拜托妈妈去采。那时,大地被厚厚的雪覆盖,市子口中的容易其实并不容易。妈妈虽嘴里念叨了句,知道那要多花心思么,却还是照做了。市子出门时,脑里有浮现能采到么?最终却自言自语道,不管了,便去上学了。
大概所有的孩子对自己的妈妈都是习惯索取的,并且还认为理所当然。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身边最亲的人。
市子是因为逃避城市的生活才回到小森的。后来她选择勇敢面对并且努力一把,她又离开小森。
可能是人性的本能吧。遇到问题,第一反应总是逃避,逃避或许可以得到一时的心安,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越来越不安。唯有面对才可以根除问题。
电影的节奏是根据人物的心理情绪来的,夏秋篇节奏欢快,让人羡慕不已。容易使人萌生去山村务农的想法,这也刚好符合刚刚脱离城市复杂生活的市子心境。而冬春篇渐渐暴露出一些现实问题。农民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当的,要担心收成,哪怕你很勤奋,做的再好,也还要依赖天气的配合。
看吧,农民的忧愁也不亚于白领吧!其实农民面临的不可控因素多于白领上班族。我想生活都是不易的,只是程度不同。
日本电影《小森林》观后感
前两天陆陆续续看了日本的电影《小森林》(《little forest》),分冬春和夏秋两部,讲的是一个女孩不喜欢也适应不了大城市的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小森,过起来自足自己的乡村生活,并以美食为纽带和离开家乡的妈妈沟通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到小森,会不会在此一直生活下去。整个电影十分安静,小森四季分明,景色算是优美,但电影算不上大片,没什么故事情节,就是记录女孩的日常劳作,已经准备食材,制作美食,品尝美食的过程。我都不相信自己会喜欢看这部如此安静且类似记录篇的片子。
电影中是较为真实记录女孩在小森的乡村生活,自足自己的生活当然不全是美好,春夏需要辛苦的劳作,为自己准备一年的粮食和蔬菜,冬季出门要铲开厚厚的雪,生活简单,甚至有些单调,我觉得算是真实的记录了乡村生活。我喜欢看这部电影,首先是喜欢其中的美食制作,那种贴地气的用本地的当季食材做美食的过程是我非常愿意欣赏的,整个过程非常都感觉非常美,做出来的美味是小时候的记忆,而且利用的是自己种植的,或者是山上采的天然食材,通过或简单细致的烹饪,制作的美食通过主人公食用时的美妙表情,隔着屏幕都能体验到那种幸福。电影总共讲了20几道美食的制作,有蔬菜有鱼,有点心,也有简单的意面,我都很喜欢。
从影片偶尔的镜头中可以看出女孩的妈妈就是一位非常会做美食的平凡的母亲,这些美食都是通过女孩的记忆来制作的,也是在重温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光,通过美食的制作,重新认识妈妈的用心,妈妈对她的爱,在这些过程中寻找完善自我的力量,修复在之前的大城市生活中带来的的困惑和迷茫,从而做好重新出发的准备。电影中也有女孩和同样回到小森生活的学弟的对话,来探讨两种生活的不同,以及思考改如何去生活。电影里蕴藏的这种力量和探讨也是我喜欢看这部电影的另一个原因。
影片中的女孩总是很平静,她一个人生活,她的家与别人家也都有较远的距离,因此通常都是一个人,认真的干着活,在稻田里劳作,在菜地里耕作,在山上寻找食材,在厨房里安静的洗菜,切菜,做菜,在餐桌前吃饭。看完之后我和我的同事说,她好有耐心,能够安静的过这样的日子。我也会问自己,我有这样的耐心吗?有这样的耐心过如此辛苦又看似单调的日子?我确实不知道,因为我们现在的日子都是热闹的,快节奏的,有时候连看本书的耐心都没有。估计没有耐心去种植稻谷,植苗,种苗,除草,照看水,收割,烧麦壳。如此长周期的耐心照顾收获一季节的稻谷。肯定会想何必如此麻烦呢,还不如直接去买点?是啊,为什么要去这么辛苦呢,直接去买呗,什么都有,而且也花不了多少钱。如此一想,自然是不会有如此耐心了。可是我们如此没有耐心,然后都把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干什么呢?或许感受的东西还不如女孩简单的生活呢。
现在的人把很多可以经历的过程都蜷缩起来了,比如做饭,咱叫外卖呗,做饭的过程蜷缩起来。种稻谷种菜,当然不用,买就是了,也蜷缩起来。把养育孩子的过程交给老人和保姆,也蜷缩起来,什么都是现成的,只要有钱就行了,那就只要去挣钱就可以了。人生就只剩下工作这个过程了。在农村的生活是把很多蜷缩的过程延展开来,耐心的去过,不省略任何一个过程。人生就是一幅丰富多彩色彩斑斓的画圈,当你把很多部分都蜷缩了话,你的整个人生画卷就显得特别单调了。
看看电影,获得的这些思考,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小森林》夏秋篇——电影观后感
看了一个电影叫《小森林》夏秋篇,治愈系,影片一共有四部:一个叫小森的山村的春,夏,秋,冬。
网上人为的把电影合成两部, 夏秋篇 和 春冬篇 。
主角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农耕的生活。然而电影的主题却是她的美食。大山里的果实,田里的出产,水里的鱼和鸭子,都可以做出美味的食物。
电影设计的非常巧妙,不时穿插着她儿时的回忆,和妈妈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妈妈的厨艺非常好,并且耐心仔细的教她。
电影里的人物不多,露脸的不过十来个人。一开始奇怪这个年轻的女孩子为什么独自一人生活在偏僻的山村里,邻居也不多。
有一个学弟,住在附近。他们经常在一起,却好像也不是情侣关系。
最后才知道,他们都是以前去城市生活过,但是逃回来的。说到逃,一点都不为过。
女孩是因为感情失意,与同居男友分手,回到了山村。男孩是不习惯大城市里的人情冷漠,尔虞我诈而转身离开。
看到这里,才发现他们都是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活成自己的样子。这样的快乐才是最干净,真实和纯粹。
虽然山村的生活会不太方便,购物要走很远,进城要一天的来回。
但那里才是 属于他们的世界 。看完之后,思虑片刻,终于懂了, 平凡的生活也可以治愈他人。
因为,大部分的人都迷失在漫漫人生路上,活成自己不想要的样子,甚至不知不觉变成自己曾经厌恶的人。
最后,女孩收到妈妈的信,马上踏上去找妈妈的旅程。看了整篇的美景,美食,简单快乐的生活以及邻居间和睦的关系。
终于,在女孩心中最重要的人物出场了。虽然只有信件,但足以看出女孩深深的牵挂。
电影埋了许久的伏笔,绽放了。
女孩努力蹬车的样子非常治愈。整片都表情平淡的女主,眼里写满了期待,让人心头一动。
亲情,胜过世上所有的美味佳肴。
日本电影《那年夏天,宁静的海》观后感
这是1991年北野武拍的老电影,是爱情文艺片,节奏很慢、场景和人物简单,很适合喜欢放松和体会慢生活的观众,而喜欢看动作和战争片的观众会觉得平淡无奇。 整部电影讲的是两个日本聋哑男女朋友的单纯爱情和男孩对冲浪运动的热爱,对话很少,笔墨都在捕捉人物的表情、走路和冲浪的动作。日本电影善于通过简单平淡的生活场景刻画普通人内心的渴望和 情感 波动。表面的平静生活和内在的激情之间的反差,像平静的海面下暗流涌动。以前看的《小森林》系列也是同样的风格。日本电影的摄影画面也比较干净,不杂乱,这是我比较欣赏的。 电影开始没多久,我就预测结局必然是哀伤的美。爱看欧美大片的老公不相信,因为欧美大片的主角光环太强,无论是枪林弹雨还是毒蛇猛兽、车船飞机穿梭,帅哥靓女主角们总能屹立到最后。但日本电影和电视就是偏爱缺憾和转折美,像著名的19世纪的《神奈川冲浪里》浮世绘版画,画的就是在惊涛骇浪中奋力求生,但渺小、命运叵测的几条渔船。 有人说这样外冷内热、又带有一些宿命色彩的电影审美是因为日本是个岛国,岛屿的生态比大陆脆弱,又在地震带上,从古至今战乱频繁,因此人们容易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而越是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越想抓住和感叹短暂的美好,因此他们歌颂樱花的转瞬即逝的美。另一方面,在不安全感笼罩之下,为了寻求慰籍,日本人在宗教方面深受相信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影响,相信无论石头、树木、鱼鸟,都可以听见祈祷和提供陪伴,因此电影很注重刻画人与山、海、树木等自然环境的关系。这样的解释有道理,因为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历史 地理确实影响文化思想,包括审美。